瑜珈大成就者那洛巴祖師傳(7)

2、 一味

帝洛巴又靜默地坐了一年,當那洛巴請教法益時,帝洛巴突然站起來走開。

那洛巴跟過去,看到他坐在檀香木的熊熊烈火旁。那洛巴上前請法,帝洛巴說:「要是我有弟子的話,他一定會跳進這火中!」那洛巴毫不猶豫地跳了進去,結果全身嚴重灼傷,痛苦難忍。

帝洛巴淡淡地問:「那洛巴,你是怎麼啦?」

那洛巴說:「這個由前世業力造化而成的肉體被火吞噬了,我非常痛苦。」

帝洛巴遂說:「此為信『我』皮囊身,實應燒灼獲淨化,吾之法子那洛巴!看入心性平等性,空行秘密之家園。」

他以手碰觸那洛巴,那洛巴即恢復完好如初。接著他就教授一味的教法。

教法分為兩部分,轉化與一味。

(大欣按:從這裡開始終於探討的深層的密宗教法,由於密宗的秘密外表,讓大多數人無法認識真正的密宗,甚至自認練習多年密宗的教徒也只是在其外層摸索。這裡講的教法內容很值得大家參考,但不宜作為判定密宗教法的依據,真正的密宗教法應該還是依止有證量的合格上師為準。另外,如果以為能從文字上瞭解密宗,那它也不叫做密宗了。雖然如此,還是少見有書籍能提到以下的內容深度的。)

轉化可分為十六重:四確定之轉化、四解脫道之轉化、四誓約之轉化、四身(法、報、化、自性身)之轉化。

(大欣按:這裡的名詞都是出自藏密系統,不一定等同於大乘佛法,例如大乘佛法講法報化三身,一般認為法身即是自性身,並沒有多出一個自性身來。其實此類的名相問題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有的,很多名詞佛祖是借用當時的某種講法再演釋,並沒有正式的下定義規範。)

亦可分十二重:下降四喜之轉化、上升四喜之轉化、果位四喜之轉化。亦可分九重:醒時、睡眠、死亡三中陰時、法報化三身之轉化。亦可分五重:轉化貪為拙火、轉化嗔為幻身、轉化癡為光明、轉化慢為生起次第、轉化嫉為淨觀。亦可分三重:轉化死有成法身、轉化中有成報身、轉化生有成化身。

體驗種種轉化的核心之處,在於瞭解如是妙理,安住此覺,自然任運,無造作偏頗,也不起散亂。

一味是行為舉止的方式。它並非將好壞等等參雜而生成的混亂狀態,領悟事物如是本性,就是一味,而這樣的領悟必須加以調練。

在實際應用上,可以視覺體驗作為說明:當一個人看見一樣物體時,就有一個主觀的印象產生愛或憎的感覺(亦即情緒干擾了對物體的直接體驗)。

再進一步觀察,看起來在那兒的東西,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外顯諸物既是顯現又是空性,內在覺知的過程並非主體(並非與客體相對的、截然不同的)。根、塵、識三者同時顯現。此理可推廣到耳、鼻、舌、身、意,皆是如此。

這就是六重一味。同時體驗六者,就能夠放棄對於此生的貪執,具足無常正念,思及六道痛苦,出離繁雜俗務,對上師起勝解及虔誠心,獲得心靈的清涼自在。

能不散亂地安住這種沒有任何外在參考點之境,就是真正在修行一味。

(大欣按:密宗與顯教最大的不同處,就是每個教理都有其實際操作練習的方法,不是看了心裡懂就可以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隨時隨地去練習、實踐,直到身心內外徹底變化。)

3、 誓約

帝洛巴在密林中度過一年,他時常乞食。有一天,附近的人們安置一座舍利塔,並在聚落中集會。那洛巴恰巧經過當地,得到滿缽的供品,於是就拿回來供養上師。

帝洛巴大聲地咀嚼並且說:「那洛巴!這真好吃。」

那洛巴想:「師父以前是一個字也不說,今天看來心情很好。」於是就問上師是否要他再多拿一點回來。

帝洛巴回答:「是啊!去吧!」並且交給他一個裝滿水的瓶子和一把木劍,說:「要是哪些人心有不甘不願給你,就把水倒在食物上;要是大伙追你,就在沙上畫一個水的符號,要是他們還不回去,就揮舞你的劍。」

在這國家裡有個習俗,就是任何人第二次到別人家乞食,都不會如願的。因此人們就說:「你剛才已經拿過了。」而不願意再給他食物。那洛巴就把水倒在食物上,接著有人大喊:「這個人把飯弄砸了。」幾個男人聽到就追過來,一群人快追上的時候,他就在沙子上畫了一個水的符號,這裡竟變成一個湖,整伙人都過不過來。

一個老女人此時出現,告訴他們可把湖水弄乾再追,大伙便開始挖地,很快地湖水便被弄乾,並又趕向前追上了他。那洛巴就舞動手中的劍,劍頓時變成一棟鐵屋,那洛巴則坐在裡面。老女人又告訴憤怒的人們去拿煤炭和風箱來燒。過了會兒,那洛巴無法再待在裡頭被烘,只好奪門而出,就在快回到帝洛巴所居地方的時候,不幸被人給逮住,用棍棒和石頭把他打個半死。

帝洛巴走到他身邊,問:「那洛巴,你怎麼啦?」

那洛巴回答:「如同米粒被搗爛、芝麻被壓碎,我的頭裂開了,痛苦萬分。」

帝洛巴遂說道:「輪迴此一曲銅壺,實應將其作粉碎,親愛吾子那洛巴!看入自心誓約境,空行秘密之家園。」

並以手碰觸那洛巴,那洛巴即完好如初,接著他就教授誓約滿願寶教法。此法分為兩部分:信任與諦觀。

(大欣按:為何每次傳授都要讓弟子受盡折磨痛苦?這是一個秘密,不可以輕忽。)

一般而言,只要不違反自己所做的承諾,就算有了誓約,哪怕它甚至小到只有皈依的儀式而已。特別言之,金剛乘中誓約佔了很重要的角色。特別當行者受了瓶灌之後,必須持守無上誓約,視法界為本尊壇城,一切有情為空行勇父。

(大欣按:金剛乘就是密宗。所謂的誓約,就是要行者不能輕忽,要完全的投入,怕就不要學,要學就學到成功為止,不能兒戲。)

瓶灌的體驗,乃化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為「範疇」。

秘密灌的體驗,乃報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為「無二」,於六解脫修行法中則名為「較高之門」。

智慧灌的體驗,乃法身誓約的基礎,又稱為「深奧」,這是指與勇父永恆之喜秘密相結合,也叫做「較低之門」。

第四灌的體驗,乃自性身的基礎,又稱為「完全深奧」,這是指大手印覺的照耀。
實修的應用上,行者必須試著安住此合一之境,令體驗不致瓦解成零碎的片段,於剎那亦不捨離此境,食此禪定妙餐,守護真實自性。

「範疇」誓約分三重:
﹒透過俱生覺禪觀空性,保任法身。
﹒透過直觀瞭解禪觀大樂,保任報身。
﹒透過認知力(認出眾生本性)禪觀與眾生的一體性,保任化身。

「無二」誓約亦分三重:
﹒認出自性
﹒體驗道上的進展
﹒懺悔未能證果的過失

心乃是念頭與空性無二之性,它無法被捕捉到,但卻不間斷地示現種種遊戲。
顯現的就是心,心即是究竟,心與法身不可分割,因此不能將心視為在這、在那,也不能視心為物。心念來來去去,認識持守誓約滿願寶的必要性,也就同時體驗了它。

破犯了與上師(真實自性)的誓約,是很大的罪過,此刻應依下法懺悔:若上師仍住於世,行者應修持金剛薩(土垂)禪修法,然後請求上師的認證,如此真誠地做,直到禪修此法的特殊證相出現為止。

若上師已經圓寂,就要請求與上師同一法脈之人認證三次、七次或者更多次,依需要情況而定。

同理,若對法友起嗔心,也應在佛堂前懺悔。要是行惡、犯戒,就要詳細地進行懺悔,然後重新開始。行者若能不犯真實自性(即上師)戒,一切誓約都將完好無瑕。上師本尊不可分割,上師現本尊相,金剛瑜伽母為本尊明妃,三寶即是真實自性,亦即上師。上師的化身即聖眾,因此,勇父、護法與道友們皆是上師的化身。上師的報身即聖法教,其法身即佛境。

所謂「諦觀」,就是穩定地守護真實自性戒,如此一戒護持一戒,各戒整合於自性戒中,簡略地說,這是一種令人喜悅的信心,其中沒有絲毫自責或是罪惡感,因為能明察善惡之因,做出應做之事。

(大欣按:其實只要一心一意的修行,當作是人生唯一目的並努力投入,就隨時在守戒了,一點也不難。把修行當人生另一種興趣的人,生活中樣樣不減少,到處找樂子,這種人來學佛修密是找自己麻煩,自然也守不住戒的。)

待續…

分類: 好文共享, 那洛巴傳,標籤: , , , , , , , ,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瑜珈大成就者那洛巴祖師傳(7)〉中有 3 則留言

  1. 沒用又怕死的道友表示:

    為何每次傳授都要讓弟子受盡折磨痛苦?因為這樣弟子才會甘願.才會消我慢.才知要離苦.

  2. 沒用又怕死的道友表示:

    最重要是對上師信心的堅固

  3. alfredc表示:

    看過很多故事,故事裡會去虐待弟子的上師就那幾個,會被上師虐待的弟子也就那幾個。密勒日巴上師的被虐待故事最傳奇,但他從不虐待弟子,他的弟子成就者也不少。為什麼?

    對上師有信心的弟子多如牛毛,把上師大小便拿去當大小香供養膜拜的人也很多,但成就者幾千年來就那些,為什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