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白玉蟾祖師少年孤苦,中年苦行修道,到晚年才成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成就者。這裡特別跟各位分享他的修道真言。

宋·白叟玉蟾子輯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疲則道隱,閒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采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慾。先天必須後天定。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裡。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裡,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教人,尋孔顏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傢俬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夜間難道也匆忙。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慾為主。高枕茅簷,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鉤人轉念的香餌。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後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問靜功拿不住者,答曰:「萬緣寂處,即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拿,虎可捉。若云無拿處,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魯戈難留,那還禁得執著。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來。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時間光陰,便進步用功夫去,將精氣神做到混合而為一的時節,以待事機之來。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虛時日也。悠悠忽忽,日復一日,白駒易過,幾見揮戈。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能內觀,即一時為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沉淪。故《道德經》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慾以觀其妙」者,現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既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初入玄關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無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結嬰種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剝筍,層層求進,必至頭方止。

學道人全要斂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萬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動則機動,機動則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真言數段,性體、性源,將歷來聖賢未洩之天機,不惜一口道盡。然理雖載於書,法仍傳於口,必待聖師口訣真傳,下手方有著落。學人切勿自作聰明可也。

分類: 好文共享,標籤: , , , , , , ,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中有 20 則留言

  1. 阿苦表示:

    請問老師,這「一點靈光」是什麼意思呢?

  2. alfredc表示:

    這個說不得,碰上了就會知道。

  3. 涉大川表示:

    『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一句醍醐灌頂,臣服之道,也是伏藏之鑰!

    2009歲末,走到《風地觀上九》,讓性命再《剝》個徹底;

    『全要斂藏,最忌明察』,真箇苦口婆心。

  4. Long表示:

    白玉蟾真人為道家南宗祖師之一,一般說法是北宗主張先性後命(最後仍以性功了手),而南宗主張先命後性。(說是這麼說啦!台灣自稱為北宗的,一堆還是以命功入手。

    直練性功的話,除非是年少又體健就入道者,所能採取的方式。否則對一般人來說,只怕撐不到出現效驗時,就中途落跑了……因此一般人還是宜打通頭部氣脈後,才轉為性功較佳。

    而且要轉為性功,重點是「能不能真正放下氣感覺受」的觀念。因為性功所導致的身體上的氣感覺受一定比命功薄弱多了。

  5. alfredc表示:

    感謝您的回應。只不過我不做此解,性命性命,爭咩丫?溝埋做瀨尿牛丸!

  6. 阿元表示:

    相信於紫清真人而言,性命須臾不相離,修行不過破心獄。

  7. Long表示:

    —————8<————————
    下段文字出自伍守陽:《仙佛合宗語錄》。

    凡有念慮存想,知見睹聞,皆屬後天,所謂濁源也。陽精從此濁源中生,因而採、封、煉、止,縱合玄妙天機,終成幻丹,以其水源不清也。

    若夫無念無慮,不識不知,虛極靜篤時,即屬先天,所謂清源也。陽精從此清源中生,于焉採封煉止,兼合玄妙天機,遂成真丹,以其水源不濁也。

    凡陽精從清源中生,即須採而煉之。倘陽精從濁源中生,棄之不採可也。

    誠能最初還虛,則採煉陽精,悉就真丹,自無幻丹之謬矣。

    古云:「煉藥先須學煉心。」誠有鑒於水源之宜清也。
    —————8夾脊–玉枕)的方法,真給你衝關成功好了,照伍氏丹法當你大藥過關服食,封固於中丹田,行大周天之火時,使用的都是文火,意念用的
    極輕,再繼續的話,幾乎都是修性功入定為主了。

      問題是那幾個門派真轉為修性功入定了,多半還是煉氣煉氣再煉氣……只是改換功法來練罷了。

  8. Long表示:

    —————8後面不清楚的那一段:

    事實上,目前道門中大部分的門派,是直接煉氣的。而並不像伍守陽的丹法先搞個煉己還虛之類的築基方式。所以大部分的門派煉出來的氣並不是伍氏丹法說的那種清源的陽精(質不純),卻去使用伍氏丹法那類命功衝關(尾閭–>夾脊–玉枕)的方法,真給你衝關成功好了,照伍氏丹法當你大藥過關服食,封固於中丹田,行大周天之火時,使用的都是文火,意念用的極輕,再繼續的話,幾乎都是修性功入定為主了。問題是那幾個門派真轉為修性功入定了,大多還是煉氣煉氣再煉氣……只是改換功法來練罷了。

  9. Long表示:

    人家說性命雙修,為何我硬說性功、命功要分的清楚。

    練命功練不到身心輕安、心一境性的程度,不要說修性有成。

    練性功練不到虛極靜篤時的那種氣機發動,不要說修命有成。

    無論性功或命功真的程度到了,自然是性命雙修。

    PS:第二行和第三行,我沒打錯。


    性功即修性之功,指修心煉神的功夫。

    命功即修命之功,指修身煉氣的功夫。

  10. alfredc表示:

    感謝您的分享,我想現代人要修道不擔心沒方法,比較擔心沒老師,更要人家擔心的是:為何要修道?也希望聽聽長兄如何鼓勵大家立志。

  11. 南小宗表示:

    白玉蟾在《海瓊傳道集》與《海瓊真人語錄》已經把口訣講得很清楚:「火候與藥物原來同一處。」其中包含著性命之理,哪有分什麼性功與命功,若是硬要強說,只能說性功「引」命功,命功「導」性功是也,如江老師所言性命性命啊。
    白玉蟾屬南宗清修丹道,所以引述北宗諸丹經來論述他的性命之理,不符合以經解經之學,況且還截述伍柳仙宗之學來總述道門五宗十三派的丹道學,未免太過自信。
    總之,誠如江老師所言:「修道確實要有明師教導。」

  12. Long表示:

    有一次在網路上討論,一個台灣還頗有名氣的北宗門派的弟子說他師門說的性功與我說的不同。

    我說的「性功即修性之功,指修心煉神的功夫。」

    他師門說的性功就是指「守竅」。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什麼都不重要啦!你真得證的話,記得不僅要道家的說法能認同你的證果,連佛教界的說法也要能認同你的證果。

  13. Long表示:

    至於為何要修道?要看每個人的目的吧?

    不過,佛教講求要培養出離心,道家也多多少少有談到這個。

    我覺得出離心還是蠻重要的,就是了。

  14. alfredc表示:

    得證要找誰印證?以前玄奘法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算是很不得已無奈的說法。

    問過一些人最初為何要修道?目前為止能很清楚說出理由的還沒碰見呢!

  15. Long表示:

    科科!這就回憶一下修道的初心了。

    大多數的人那個初心是很簡單,只是後來就變複雜了。

    以我來說的話,當初也不過想知道「道」是什麼罷了,至於現在好像愈來愈……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16. Long表示:

      性功與命功還是有區別的。

      古人說:「性由自悟,或可因書而得;命假師傳,必經口耳。」這句話的意思是「性功須由修煉者自己領悟,要訣或許可從書上得來;但命功多半不傳六耳,要訣由師傅口傳給徒弟。」

      但性功與命功,要了解的基本知識及注意的事項太多太多了,基本上還是得由有經驗的明師帶領比較好,尤其是命功,切勿自己看了幾本書和一些資料就作起白老鼠實驗來了。

      性功的話,男女並無區別;命功的話,卻不是男女都能修習同一種功法的。

      命功的話,道家還有特殊的「女金丹功」的功法,這是與其他宗教門派不同之處。

      大部分女金丹功的功法注重於中丹田(心輪),只是女金丹功坊間雖有不少文獻流傳下來,但能指導女金丹功的老師卻很少,因為大部分的老師都是男師,有女金丹功修煉經驗的女性明師不易尋訪。還有活子時的說法,男性與女性也天差地遠。

      總之,命功的話,在道家來說,男性功法與女性功法是有區別的。

  17. Arjun表示:

    佛家說佛在心中,即是原本真面目。道家說道亦同此理,一點靈氣是個說法,不能言有不能言無。主要在於識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所想,還有對於六根的執著。心心念念都在其中而不能自知。這也就是為什麼要破識返根,這邊所說的根是指根源也就是原本來處。靜坐又稱打坐或禪七,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借假修真。但是,修行修的是什麼?如果不曉得的情況下胡亂修煉,就容易盲亂錯修,所以,必須先明白無始生死根本,也必須要明白原本真面目,再進而從根解結,再者,發覺初心。當初世尊捻花一笑的道理,便是講破識返根,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也是由於當時他想藉由這樣的方式找出傳道之人。世尊特別交代以戒為師,乃是因為識心中的貪嗔癡慢疑,若有所執便著其相,故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說法。當一個人窮究其理,已能領悟,但未必心受神會,此時有了當頭棒喝。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所註的道德經講的也是此理,與佛陀所傳之法是同樣根本。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般人不知道,所以錯失,把一點靈氣當氣功練,終究難脫生死。以上所說的一切理法,終究還是在心想,迷者還需當頭棒喝。

  18. Arjun表示: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講的就是修行中的最後關頭,故有另外一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修行的過程中,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影響,識心生念成境會見到諸相,故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亦即現今或有得道神佛所言:『不貪不取』。古聖先賢皆有所言,亦有所傳。迷者自失,悟者自得。或有佛、道、儒,全都只指一心。但又因為怕眾生迷失心性,特別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筏喻者,法應尚捨,何况非法。若塵根所知所見,便有其念生其境,不知者便著其相。所謂著相,就是貪求也是執著,簡稱入魔。將來魔福享盡,必墮無間地獄受極刑痛苦。故云「寧願百世不開悟,不能一世入魔道。」所以,修行者必須謹慎。

  19. Arjun表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說是畫龍點睛、開門見山,相當明白的話。
    因為真常之道不可言有也不可言無,所以所有一切可說的道並非真常的道,真常既沒有固定形象或一定的認知上的有無,又怎麼來為它命名?也因為無所指,才有道德經來描述它。又因為道體自然,妙化無窮,才要世人觀常無與常有。就好比拿心來說,若說有無都是執著,說有便有所指,便有所求,求之不可得,若說它沒有,那起心動念的又是誰?說禪皆非禪,說機皆非機。爐中煉丹求金丹,人間菩薩心體現。是心行善,是心是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道本同,因人心而有分別。人人有道,人人本佛,是因執著,眾生者是。學佛學法是畫心,取色取彩從真心。

  20. Alex表示:

    真的太感謝老師張貼好文章了!!
    偶然看到這篇白玉蟾祖師的文章,讓後學有了更多的體悟,因此後學以一偈來呼應:『修道原須深入學,卻如厚牆鑽彌堅;愈鑽愈覺無窮盡,回首忽見在身邊。』

    再次感謝老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