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子看瑜珈練習

練瑜珈的朋友,不管您是努力的練也好,偶爾練一次也好,您可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是不是這樣那樣練體位法就是養生之道?」


老子講過一句話:「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時常運動身體,的確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但是養護生命並不是只有身體鍛鍊就夠了,心理也要鍛鍊才行,這樣我們才能善用此有限的生命作最佳的發揮。所以這裡特別以莊子的「養生主」一篇來向各位介紹莊子的養生觀,也可以從此養生觀來作為瑜珈的鍛鍊方向的參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心理要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如同古人講的一句話:「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但是一般的人生,難免時常向著理想或慾望追求,所以必免不了勞累身心以達成目 標。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理想與慾望是無限的,莊子以”知”來說明慾望很有道理,如果不知,就不會有那個慾望出現,人的求知慾非常豐富,可以說耳朵與眼 睛無時無刻飢渴的想要尋求資訊的滿足,這個就是”知”。以有限的生命追尋無限的”知”,過程中一定耗損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帶來各種消耗與傷害。更麻煩的是 自以為”知”的人,這種人不知道知識在發揮作用之前往往先限制自己身心的發展,腦袋裡裝了許多知識並不一定幫到忙,反而是一大堆的”要這樣、要那樣”,” 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輕鬆的人生徒增一堆限制與煩惱,眼睛看到的不是開心,耳朵聽到的不是快樂,而是一堆懷疑與不安了。

例如最近有位朋友練瑜珈很久了,本來一直是快樂的練習,但因為近兩年瑜珈的流行,坊間多出一堆高級瑜珈中心與新的瑜珈課程,他跟著好奇心去參加某個瑜珈課程之後,結果因為該課程的內容與氣氛,讓他本來開心的瑜珈之路變成充滿壓力與煩惱的石頭路,同課程中一些練的好的同學,轉變成壓力的製造者,看到別人跟不 上或者練不來,便會主動給予充滿愛心的壓力,有些甚至驕傲自滿起來,除了給別人壓力也給自己更多壓力,因為一方面怕失去這個好不容易練來的功力,一方面又 希望自己更厲害,結果下場往往是受傷而退出瑜珈的練習行列。這就是追求”知”而帶來的後遺症,也就是「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讓本來是養生的運動反而變成害生的活動了。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意思是不要為了一點了不起的心態或者別人的讚賞而去作善事,也不要粗心的讓自己犯錯引來刑罰。換句話說,就是”為善不欲人知”,以及”不以惡小而為之”。 這跟養生有何關係呢?很簡單,養生最主要的精神就是不勞生,如果你有目的的行善,自然帶來一堆不必要的工作,如果你不以為意的作小壞事,最後往往容易為自 己帶來大麻煩,這都會妨害生命。

緣督以為經」,自古以來許多人拿 這句話大作發揮,認為是打通任督兩脈的最佳佐證,其實非也,這句應該是接上一句話,要我們時時刻刻小心監督自己,讓這個自我監督與提醒成為經常的一件事。 如此隨時將這三句話掛在心裡,就可以保全身體、一生不招惹麻煩、而且還有能力照顧親人,讓自己的生命得到最佳的使用了。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接下來就是有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這裡說庖丁在文惠君面前表演宰牛,庖丁殺牛時,手摸、肩靠、腳踩、以膝蓋壓制等等步驟,加上刀法,整個過程好像演奏音樂、跳舞一樣的美妙,沒有任何多餘或不協調的動作,不但有節奏而且每個動作恰到好處,完全就是一場藝術表演。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

文惠君看完這場表演,讚嘆的說:「太棒了!這就是最厲害的技術吧?」庖丁把刀放下回說:「在下追求的是道,然後將道發揮在技術上。在下當初剛開始宰牛時, 眼中看到的是整頭牛,經過三年之後,就不看整頭牛了。剛剛我宰牛時,我不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看,因為眼睛器官功能有界限而心沒有。我按照這個道理,就算 牛身上許多地方堅固而且直拗,但我的宰牛技術遇到這些地方都好像沒有阻礙一樣的劃過去,再複雜的組織我刀切過去也不會感覺到阻礙。」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好的屠者每年都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割的,刀自然會耗損。鄉下屠人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技術不夠耗損更大。今天在下我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不 知宰過幾千頭牛,但刀刃還是跟新的一樣。牛的關節有間隙,我的用刀技術讓好像刀刃沒有厚度一樣,以沒有厚度的刀劃進有間隙的牛身關節,當然是輕輕鬆鬆游刃 而有餘啦!所以十九年來我的刀跟新的一樣沒有磨損過。雖然我的技術如此純熟,但每次我到鄉下去宰牛時,我依然當作是第一次宰牛一樣的難,小心謹慎的提醒自 己,動刀前我一定觀察很久,開始時我會慢慢吞吞的動作,動刀極小心而精細,牛身一分解,像泥土崩了一樣的分散落地,牛自己都還不知道已經死了。我宰完拿著 刀站著,四周看一遍,心中還維持著那份精神,然後才好好的把刀收起來。」

文惠君聽完說:「好啊!我聽了庖丁一席話,知道如何養生啦!」

文惠君一定很聰明,因為可能大部分人看了還不知道這跟養生有何關係?我試著解釋一下。

這庖丁的刀,不會去抵抗牛身上的堅硬部位,不砍、不切、不剁、不割,所以它的刀不會磨損。我們對待我們的身體,不管是快樂歌舞,還是傷心自卑,或者運動、 或者癱睡,或者生病,又或者精神好的不得了的到處亂跑,在在都是耗損這個身體,讓身體勞累。我們如果沒找到這個無厚之刃去插進有間隙之處,不管如何鍛鍊身體或者保養身體,都是在消耗,充其量只有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或者笨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的差別而已。所以養生之道在於智慧,有智慧的人能發現這個間隙,能掌 握這把無厚之刃,那他使用這個身體就不會耗損,而且快利無比,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後面的態度,宰完牛,並沒有鬆一口氣的怠惰起來,依然是挺立精神,隨時保持那個痛快的宰牛狀態,而且小心的收藏好這把無厚之刃。

練瑜珈要如何應用這功夫?當我們在做體位法時,是否覺得我們的身體是否像一頭牛一樣的沈重?是否覺得自己的關節僵硬、韌帶很緊?如果你像個一般屠夫用力砍 殺這頭牛一樣的操練自己,恐怕你每次練完身體都要修養好久了,因為你身體會像那屠刀一樣時常磨損。所以再簡單的體位法,也要用智慧去練,自己要瞭解自己的 身體,盯著自己的身體,等到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不是用眼睛或感覺去盯,而是用”神”,你就會發現自己身體開始柔軟起來,做動作時不是用力去強迫身體配合 體位法,而是身體自己去配合了,每次遇到做不過去的體位法,不要想去克服他,而是放鬆身體再試一次。這樣的練完一堂課,全身溫暖、微微流汗,不會覺得疲 勞,也不會酸痛,練習份量也沒有減輕,一些困難的動作也會逐漸練成,不用刻意去苦練。練完一堂課之後,其他的時間隨時保持那份精神,保持剛練完一樣的身心 輕靈,同時小心使用這身體,這就是「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意境了。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這裡莊子又舉一個例子。

公文軒一天看到右師嚇了一跳:「這是誰啊?兩腳殘缺不全?是天生的?還是後天被傷害的?」右師答:「是天生的啦!不是被害的。天生我就要殘廢,人該長什麼樣就什麼樣,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這個故事是在講一個心態,一個對養生有益的心態,固然現代人流行的整型可以改變我們的外貌,還有許多醫學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不像此故事講的一樣要去忍受不好 的外觀,但保持一個樂天知命的心態對於養生是很有幫助的,尤其現代很多不好的例子是因為太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結果過度照顧自己而適得其反,所以保持像這故事一樣的心態是有益的。我們如何應用此心態於瑜珈上呢?很簡單,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在課堂上練習同一體位法時,總是有人做的特別好,有人做的特別差,不管你是做的好的還是做的差的那一位,都適用這一段話,人該怎樣就怎樣,不需要患得患失,也不用在意現在怎樣,反正練就對了,把自我拋開去練瑜珈,才會事半功倍。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澤雉就是住在水邊的野雞,這裡講到這雉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意思是其謀生很辛苦,但它寧願如此也不願被關在籠子裡受人餵養,就算被養的精神抖擻,結局還是不好的。

這故事也是講一個心態,現代人有很多是被圈養的猛獸,尤其是有能力的人,委身於大企業中,為老闆做牛做馬,雖然得個高級經理人的頭銜,平時也車馬衣裘威風凜凜,但往往結局不是得慢性病、癌症,不然就是因公司裁併而丟官。所以因為貪求名聞利養而犧牲自己的身心,並不是養生之道,陶淵明說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就是這個意思。

練習瑜珈也有相同的問題,很多練瑜珈的人都是歷經身心疲憊、壓力、病痛,才來希望透過瑜珈解決問題,很多人可能還沒有遭遇這些問題,也先來練瑜珈希望不要有那種下場。但是當一些人開始熱愛瑜珈之後,卻又改不了老毛病,開始把瑜珈變成另一個新的牢籠,把自己關在瑜珈的牢裡,吃要瑜珈、住要瑜珈、穿要瑜珈、行要瑜珈,樣樣都瑜珈起來,當然這牢籠比其他牢籠是快樂的多,但是在別人眼光中,你變成了生活很有要求的人,樣樣都有想法,處處都擔心受害。好比一些追求生機飲食的朋友,他們會覺得生活上處處充滿了污染,任何東西都有毒,所以在本來無憂無慮的事情上擔心受怕,這就是「神雖王,不善也」。有時後練瑜珈的朋友來 問問題,聽起來瑜珈好像反過來變成了他們的煩惱,本來練瑜珈是要追求身心的自由與解脫,結果反而相反。到底該如何,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番。

「老 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 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 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老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這裡說他逝世後,秦失來弔祭他,結果哭個三聲就走了。老聃的徒弟問他:「你不是老師的朋友嗎?」他說:「是啊!」弟子問:「那你 哭個三聲算什麼弔祭?這樣可以嗎?」他說:「可以啊!原來我還當他是個人物,今天覺得不以為然了。因為剛剛弔祭時看到,有老人在那裡哭的跟兒子死了似的, 有年輕人哭的跟媽媽死了似的。他們會這樣,一定有不該講而講、不該哭而哭的情形在裡頭,也就是想要逃避天理、違背自然,不接受這天經地義的生死大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古人稱這個心態叫做逃避天刑。你老師該出現了出現在這裡,那是機會,該走了就走了,那是命運。安心享受機會而隨順命運,就沒有什麼好悲哀或者快樂的,這就是古人講的形而上的最高智慧了。只要在世時能將智慧像火把點燃火把一樣的傳下去,那麼這把火永遠也不會燒盡的,這才是應該有的心態,不要把生死看的那麼重。

莊子養生主以這個故事當作結尾,除了講哲學,還是著重在養生。養生是智慧、也是修行。 練瑜珈的目的也在養生,但是如果想養生而不看破生死,反而在乎生死,那這養生是不會成的。很多練瑜珈的朋友,透過瑜珈得到了暫時的健康,結果把這健康視為珍寶一樣的愛惜,深怕又失去了健康,結果是整個人變得神經兮兮的,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吃,久而久之會變得很孤獨,因為別人很難跟他在一起的。要知道練瑜珈 雖然會得到健康,但是病痛的來源沒那麼簡單,該生病就會生病、該死亡就會死亡,就算你每天練十二個小時也躲不掉的,你愈在意它,它就愈來搞怪,你愈無所 謂,它就愈招惹不了你。所以還不如看開一點,享受生病、享受死亡,享受所有一切。人生的目的是在薪火相傳,讓未來更好,讓後代更好,盡其一生努力做到這些,這才是我們該有的樂活心態,不要太寶貝自己,這樣會把自己寵壞了,也讓自己變得很自私。

分類: 瑜珈練功房。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從莊子看瑜珈練習〉中有 4 則留言

  1. judy lin表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對錯之間成長,判斷不對的馬上捨棄.路會越走越寬.

  2. Kowloon表示:

    老師您好!享受生病,能理解一些,也能做到一些,像您的另一篇文章“ 病是好朋友 ”。但享受死亡,就不理解了,能再講講嗎? 謝謝!

  3. alfredc表示:

    我也還在學,沒到那一關頭沒能說得準。

  4. kwiey表示:

    似乎和聖經同樣的道理,有時候不用太體貼自己的肉體,反而沒有享受到該享受的。
    喜歡老師說的最後一段:看開一點,享受生病、享受死亡,享受所有一切。謝謝老師!

發佈回覆給「judy li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